概览
非营利组织需要获得诸多利益相关者的信任,才能发挥重要的社会作用。正如一篇新发表的文章所指出的,良好的治理(体现为清晰的政策和惯例)有助于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。
所谓信任,看不见也摸不着。然而,信任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基石,从各种活动到人际关系到机构,都离不开信任。如果缺乏信任这个元素——尤其是当相互之间的信任突然消失时,许多东西都会土崩瓦解。尽管信任很容易崩塌,但建立信任却往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。
非营利行业尤其不可缺少信任。例如,只有相信慈善捐赠会得到妥善利用,人们才愿意去捐助。员工、志愿者、受助人、私营企业合作伙伴和政府也需要确信,他们与之打交道的非营利组织能够以诚信、透明、高效的方式行事。
那么,非营利组织如何建立和维护信任呢?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健全的制度,不留任何漏洞。良好的治理,也就是一套竭力实现透明和问责制的政策和惯例,有助于培养信任感。我们的全球慈善事业咨询主管Karen Kardos在一篇新发表的文章中探讨了良好治理的一些关键要素。
虽然信任无影无形,但文章强调,健全的政策和惯例并不是无形的:
“制定有案可查的政策和惯例对赢得公众信任有很大帮助。”
该文章阐述了此类政策的内容和意义。Karen探讨了最需要形成成文制度的一些主要方面,包括利益冲突、道德、举报、投资政策、薪酬、礼品收受和数据保留。
尽管有必要将这些基本元素编纂成文,但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惯例并不仅仅是为了在形式上满足治理要求,也不是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案。例如,各司法管辖区拥有各自的规定,非营利组织必须要遵守。各个非营利组织也有各自的文化和结构。其所制定的政策和惯例也需要反映这些特色。
正如该文章中着重指出的那样,对非营利组织而言,将所有这些要素融入其政策和惯例之中——并确保其透明性——可能会非常耗时,但却具有明显的好处:
“制定有案可查的、透明的政策会向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释放这样一个信号:组织会认真对待其使命,并努力追求卓越。”
尽管如此,监督审查和成文制度也有其局限性。非营利组织不可能把推行的每一条惯例都记录在案并加以审查,否则会导致“行政噩梦”。
世界范围内对非营利工作的需求几乎从未如此强烈。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到应对环境挑战,再到公民参与和文化建设,这一行业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。但是,要做到这一点,建立和维护信任至关重要。
这篇新文章中强调良好的治理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,虽然这只是获得成功的要素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