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要
非牟利組織需要獲得諸多利益關係者的信任,才能發揮重要的社會作用。正如一篇新發表的文章所指出的,良好的治理(體現為清晰的政策和慣例)有助於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。
所謂信任,看不見也摸不著。然而,信任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我們所處世界的基石,從各種活動到人際關係到機構,都離不開信任。如果缺乏信任這個元素——尤其是當相互之間的信任突然消失時,許多東西都會土崩瓦解。儘管信任很容易崩塌,但建立信任卻往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。
非牟利行業尤其不可缺少信任。例如,只有相信慈善捐贈會得到妥善利用,人們才願意去捐助。員工、志願者、受助者、私營企業合作夥伴和政府也需要確信,他們與之打交道的非牟利組織能夠以誠信、透明、高效的方式行事。
那麼,非牟利組織如何建立和維護信任呢?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健全的制度,不留任何漏洞。良好的治理,也就是一套竭力實現透明和問責制的政策和慣例,有助於培養信任感。我們的全球慈善事業諮詢主管Karen Kardos在一篇新發表的文章中探討了良好治理的一些關鍵要素。
雖然信任無影無形,但文章強調,健全的政策和慣例並不是無形的:
Karen寫道:「制定有案可查的政策和慣例對贏得公眾信任有很大幫助。」
該文章闡述了此類政策的內容和意義。Karen探討了最需要形成成文制度的一些主要方面,包括利益衝突、道德、舉報、投資政策、薪酬、禮品收受和數據保留。
儘管有必要將這些基本元素編纂成文,但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慣例並不僅僅是為了在形式上滿足治理要求,也不是一種萬能的解決方案。例如,各司法管轄區擁有各自的規定,非牟利組織必須要遵守。而且各個非牟利組織也有各自的文化和結構。其所制定的政策和慣例也需要反映這些特色。
正如該文章中著重指出的那樣,對非牟利組織而言,將所有這些要素融入其政策和慣例之中——並確保其透明性——可能會非常耗時,但卻具有明顯的好處:
「制定有案可查的、透明的政策會向內部和外部利益相關者釋放這樣一個信號:組織會認真對待其使命,並努力追求卓越。」
儘管如此,監督審查和成文制度也有其局限制。非牟利組織不可能把推行的每個慣例都記錄在案並加以審查,否則會導致「行政噩夢」。
世界範圍內對非牟利工作的需求幾乎從未如此強烈。從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到應對環境挑戰,再到公民參與和文化建設,這一行業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。但是,要做到這一點,建立和維護信任至關重要。
這篇新文章中強調良好的治理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,雖然這只是獲得成功的要素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