概要
當市場發生波動時,人們很容易試圖「選擇市場時機」,等待以更低的價格買入或在反彈開始時買入。但歷史經驗表明,像這樣的投資方式的長期業績,還是不如保持充分投資策略。
堅定執行計劃
長期投資的一條重要原則是堅定執行可靠的投資策略,而不是隨著金融市場的短期搖擺作出反應或試圖預測。
2024年夏天,對美國經濟可能放緩的擔憂,以及科技股的高估值引發了對一些資產類別的大幅沽售。
這種不常發生的衝擊會誘使一些投資者偏離其長期投資計劃。但是,這樣做可能不利於財富的長期積累。
選擇市場時機並不奏效
特別是當市場發生波動時,人們很容易試圖「選擇市場時機」,例如,在持有風險資產和現金之間反覆切換,以躲避下跌趨勢並利用反彈獲利。
儘管這種做法看似誘人,但經驗表明,這種做法可能會犧牲業績、付出高昂的代價。
下表顯示了標普500指數交易所買賣基金(ETF)投資者,在2020年新冠疫情引發拋售期間的行為。
ETF賣出或資金流出最猛烈的情形,在標普500指數觸底時出現。
隨後,買入(資金流入)最猛烈的情形在已產生可觀收益的情況下才出現,這意味著許多已離場的投資者重新進入市場,但卻為時已晚,錯過了在保持投資的情況下本可享受到的可觀回報。
這種離開和重回市場都為時已晚的模式,在市場下跌時很常見。這也是導致長期業績落後的操作模式。1
新冠疫情初期的標普500指數淨總回報和ETF資金流
資料來源:花旗財富投資實驗室、彭博。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的數據。1 上方藍色實線和虛線表示在ETF資金流出最猛烈之際(2020年4月)對標普500淨總回報指數套現,並在隨後的反彈期間ETF資金流入最猛烈之際(2020年11月)再投資所產生的回報。
試圖對標普500指數「擇時」
為此,我們觀察了「堅定投資者」和「擇時投資者」的假設投資業績,假設他們分別於1999年12月31日(互聯網泡沫接近峰值時)對標普500指數投資100,000美元。堅定投資者隨後一直保持投資。
而擇時投資者每逢標普500指數在單個季度跌幅達10%或更多時,就會全部套現(轉為3個月短期美國國債),隨後只會在指數連續兩個季度取得正回報時才重返市場。
我們發現,因試圖選擇市場時機而錯失的回報,會隨著時間過去而積少成多。自1999年以來,「堅定投資者」取得的投資回報比「擇時投資者」高出179%。2 全身而退並等待明確的復甦訊號,可能意味著錯失良機,長期業績尚不如保持充分投資。
自1999年以來,保持投資與「選擇市場時機」的假設業績對比(計入通脹後)
資料來源:花旗財富投資實驗室,使用彭博數據。季度數據範圍為1999年12月31日至2024年8月2日。堅定投資者始終投資於股票。擇時投資者一開始投資股票,但一旦股票在某個季度下跌10%或以上時則轉持現金,且只會在股票連續2個季度取得正表現後才重新投資於股票。股票是標普500淨總回報指數。現金是巴克萊美國3個月期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(LIBOR)現金指數。
轉折點難以識別
選擇市場時機可能產生高昂的代價,因為市場高點和低點很難識別。許多著名的市場擇時方法只有在滿足條件後才會重新入市,如指數回升到或接近過去的高點,或突破長期移動平均線。這些戰術是擇時投資者錯過新一輪牛市,或上漲趨勢早期的強勁漲幅的常見原因。
標普500價格回報指數的歷史價格回報
資料來源:花旗財富投資實驗室,使用1970年1月2日至2024年8月2日的彭博每日數據。
要點
保持充分投資是實現長期投資目標的一種方式。但是,不確定的市場狀況往往會導致投資者退出市場,直到市場看起來明顯復甦後才重新投資。
ETF投資資金流表明,投資者選擇市場時機通常會遭遇失敗——往往等到下行和復甦趨勢都明顯確立之後才做出反應,因而在市場接近底部時「太遲」退出,隨後又「太遲」重新進入市場並因此錯過復甦帶來的大部分漲幅。
歷史經驗顯示這並不出人意料,畢竟市場表現最好和最壞的時期通常會結伴出現,而一些最猛烈的反彈就發生在市場整體下行時期。
隨著時間過去,這種錯失良機的機會成本(與保持投資相比)會逐漸累積,並導致投資績效嚴重低於保持投資的策略。